Follow : FB insta
Texts > 中文

[RETOUR]

采访: INITIART MAGAZINE 杂志, 2010年10月

采访: 李芳 (中国)

LiFang 05.01.2008 paris chacun 130x81cm huile 2008

© 05.01.2008 巴黎 / 每幅作品 130x81cm / 布面油畫/2008. 圖片提供︰藝術家

風格上的轉變

丁燕燕︰你的作品予人充滿活力、生命力的感覺,加上方塊筆觸的運用,使畫面別具時代感,這可以說是你這幾年來的藝術風格吧。

李芳︰是的。我認為藝術風格的時代感是一個藝術家必須面對的挑戰,是一個時代所賦予藝術家的使命。作為一個藝術家,我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用自己獨特的藝術手段去表現當代人的生活狀態,觸及他們深處的精神層面。

丁燕燕︰這大概就是你2006年開始創作的「路人」系列,從拍攝路人相片,經過篩選、過濾、重新組合的過程,轉化為繪畫作品。你為什麼對「路人」特別感興趣呢?

李芳︰因 為「路人」是一個城市的鏡子,也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都市人的那種「過客匆匆」的感覺既反應了當代社會的節奏感、速度感,散發出朝氣蓬勃的活力,又反應 了當代都市人對「自我」的追求及「自我」的迷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冷漠感。目的在於喚起人們對日常生活中視若無睹的社會現象的反思。

丁燕燕︰這幾年來,體裁經歷了一些轉變,但在筆觸上就刻意保存方塊的感覺。

李芳︰在 我的繪畫觀念裡,「運動感」是一種很重要的表現元素,也是我的作品比較明顯的風格特徵。這種「運動感」是通過方塊的筆觸處理達到的。最初的靈感來自於數碼 技術。一幅數碼圖像的形成過程中的「慢鏡頭」,就是一幅運動中的圖像。用這種當代的數碼科技來表現當代人的狀態,我覺得很貼切。在我不同的系列作品裡都使 用這種技法,並沒有刻意去保留它,只是表達的需要。

丁燕燕︰但有時候方塊可以給人很沉重的感覺。

李芳︰是 的。在傳統繪畫中,這種塊狀的筆觸常常與雕塑感連在一起,表現的是體積,厚重感和穩重感。後來的表現主義繪畫,它代表的則是一種比較濃烈、澎湃的情緒。與 其相反,在我的繪畫中,則是想借助這種塊狀的筆觸來傳達一種運動感、輕鬆感,展現一種清新的繪畫風格。為了脫離這些原有的感覺,賦予這些方塊新的面貌和意 義,我有意識地運用鮮亮的色彩、平滑的筆觸以及筆法的走向等,讓這些塊面運動起來。

丁燕燕︰密集式的光線轉換也是帶出速度感的其中一個因素。

李芳︰對。 光線在我的畫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早期的「路人」系列是畫在白色畫布上,沒有任何背景。空白的空間就像國畫裡的留白,又像陽光強烈到刺眼的程度,讓人 眩暈。畫中人物處在這個特定空間的那一刹那間,一個正在型成或正在消失的那一刻,一個運動過程的「定格」。這個路人在一瞬間走進你的視覺範圍,然後一步就 立即從視線中消失,然而他的運動是繼續下去,是有延續性的。

丁燕燕︰你的作品確是很有感覺的,雖是人物作品,但又不是完全的具像。在抽象與具像之間,讓人產生很多的想像空間。

李芳︰這也正是我感興趣的地方,就像一個遊戲。通過色塊、光線來解構人物形態,消解其體積感,使得具體的形象變得模糊起來,同時通過色塊的流動和滲透來模糊幾個圖像之間的界線和關係,有意把觀者引導向抽象的想像空間。這就是我所希望的介於抽象和具像之間的巧妙性。

丁燕燕︰這就要靠簡化,剔除旁枝末節,留下來的就是精髓了。

李芳︰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過程。我很喜歡簡潔的東西,但我很清楚地知道我要表達的是怎樣的一種情緒,而且表達意欲很強烈。手法不是通過細節去表現,而是抓住他的神。是否能捉住這種感覺,就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

Li Fang, Autoportrait N4 92x73cm huile, 2009

©Li Fang, Autoportrait N4 92x73cm huile, 2009

面具與人像

丁燕燕︰後來的「畫像」這一系列就跳出了「感覺」,主要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把隱藏的情緒引發出來。

李芳︰「畫像」系列主要都是畫我身邊熟悉的朋友,是2008年開始。路人系列畫了兩年後,開始想畫人物表情,從個人心理的角度開始。身姿跟表情其實是相輔相成,而且同一個體裁畫久了,就不會那麼敏感了。

丁燕燕︰你是在畫面處理時把人物加上面具的嗎?

李芳︰不是的。我是先在臉上塗上一層美容用的糊狀面膜,然後拍相片。面膜本身是綠色了,乾了後就變成白色。

丁燕燕︰為什麼會想到用面具這個主題呢?

李芳︰因 為面具本身是每個人自我保護、把自己藏起來的一個方法,這是很正常的。面具在我的作品中是中性的,當中沒有好壞、正邪的道德判斷。它並不是義大利化裝面 具,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理表層,我把這個面具具體化 (materialize)了。臉還是你的臉,皮膚還是你的皮膚,表情還是會直接透露出來的,深藏不露的真實面目還是會表現出來的。
其實,第一批人像是自畫像。也是塗了美容面膜,從鏡子裡看自己的時候覺得很陌生,很恐怖。後來我覺得這並不是我個人的問題,而是很多女性的共同處境,當我 們在鏡子裡面對自我的時候,不可逃避的東西就出來了。畫自己跟畫別人不一樣,因為我不可以列出一些根據或性格特徵等來說我是這樣、那樣,因為我們自己是不 會知道自己有甚麼感覺。所以,自畫像就是更直接地表現狀態,面對自我的狀態,而不是感覺。

丁燕燕︰奇妙的地方是,當我們意識到有人在拍相片時,我們會變得在意自己,想美化自己,把自己美的一面選擇性地呈現出來。但帶上面具後,我們反而失去了這種自主性。正如你說,面具是中立的,所以帶上面具後,隱藏了自己的身份,也像變得更自在。

李芳︰有 時候還會透過面具看到一個陌生但真實的自己。像「化蝶」這組三聯畫,有點戲劇性,像愛情故事般。讓人聯想到中國經典的愛情故事「蝶戀花」。在此,「蛻變」 不只是表面上的,也是個人的心理在愛情中的一種演變過程。後來從「化碟」想到「蛻變」,中間的自畫像直接地表現了面對自我的一種狀態,一種自我審視,表情 冷峻、深沉、憂傷,變幻多端,難以揣摩。

丁燕燕︰有點像卡夫卡,而第一張的臉有點像馬或甚麼的。

李芳︰卡夫卡是我最喜愛的作家之一,但我畫時並沒有沒想到卡夫卡。我常常在人的臉上看到動物的表情,如同在動物的臉上也常流露出人的表情一樣。

丁燕燕︰塗上面膜也是簡化的過程,剩下來的東西就帶有原始性。像你在「Jade」系列裡,就特別把人物的造型扭曲了,讓人看了有點不舒服,甚至不安。但同時那種困擾、不解又叫人想看真一點,越看越說不出個所以來。

李芳︰我 希望通過簡潔的藝術手段來表達永恆的本質的內在。這種簡潔不是簡單,既不是手段的簡單,也不是情緒的簡單化,像喜、怒、哀、樂等。而是一種含蓄的,甚至是 曖昧的情緒,一種有意味的情緒,這種有意味的情緒能激發觀者的好奇心去觀察、揣摩畫中人物,而由此進入這個人的更深的內心世界。這個過程是完全自願的,沒 有任何的強迫。畫面甚至可以很平靜,但越看越強烈,勾起的情緒可以變得豐富。
「Jade」這組系列肖像,為了表達畫中人物內心世界矛盾衝突的多面性,我對其形象進行了變形處理,甚至髮型、人體比例關係等,讓一切都服從於人物情緒的傳達。每一幅肖像,都展示了她變幻莫測的內心狀態的不同的側面。

丁燕燕︰小孩的那組畫用的是沉穩的色調,反而面具那幾組畫選了淡雅、粉嫩的系列,可以說說你的色調應用嗎?

李芳︰畫 這組孩子的系列肖像時,我選擇了古典繪畫的色調和光線處理。聚光燈式的光束使他們臉上的表情一覽無餘︰鏡前的自我陶醉,對冰淇淋的貪婪,壞點子一閃而過時 的鬼臉,以及孩子般的美麗的憂傷…... 深暖灰色的背景不僅起到襯托作用,更加為他們的調皮可愛,人小鬼大的神情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使畫面氣氛更加渾厚、豐滿。而那組「面具」系列,畫面本身 情緒的傳達就比較強烈、渾厚,甚至沉重,人物個性的表達已控制了畫面的主要氣氛,色調的運用只能是服從這種氛圍的需要,因此我採用了淺淡、輕鬆的對比色 調,使之有種當代感。

LiFang, Jules Louis, 130x89cm, huile sur toile, 2009

©LiFang, Jules Louis, 130x89cm, huile sur toile, 2009

從留白到背景

丁燕燕︰從沒有背景、有背景、到風景,這是一個怎樣的演變?

李芳︰早 期的「路人」系列沒有背景,傳達的是一種共通性及普遍性。後來,背景中漸漸地出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局部環境,以此把空間個性化,把瞬間經過的「路人」定格 在其環境中,以示區別於其他沒有身份的路人。例如一對年輕情侶在經過龐畢度藝術中心的一刹那,一對少年在巴黎路口等待綠燈的瞬間,通過這些固定的地點和時 間,這些陌生的「匆匆過客」也似乎變得具體,真實起來。再後來有一批「路人」系列,背景完全地浮現出來,雖然是一些確切的地點環境,但我有意通過對色塊, 筆觸及光線的處理使之消融在空氣和陽光中,變得模糊,曖昧,具有一種不確定。

丁燕燕︰你很少畫像大荷花那樣的風景作品。

李芳︰「大 荷花圖」系列是我的作品裡比較特別的一組畫。這是2008年,我四年來的第一次回國,處處是「舊貌變新顏」,讓人感慨萬千。這些幾米高的巨型人造荷花高高 矗立在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南京秦淮河裡,河畔兩岸的平房倉庫已被新開發的豪華住宅小區所取代。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同時那種誇張的鮮亮,人為的痕跡處處彌 漫著一種虛假,空洞和庸俗的氣息。象徵「出污泥而不染」的中國傳統美德的荷花在中國的這個大時代裡也在劫難逃。一幅典型的中國現代都市豔俗風景畫!就這 樣,「都市大荷花圖」系列就應運而生了。在這組畫裡,環境和主體荷花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Li Fang, Beijing 2008, 195x130cm, huile sur toile, 2008.

©Li Fang, Beijing 2008, 195x130cm, huile sur toile, 2008.

丁燕燕︰可以說說「北京 2008」的那個作品嗎?這是我記憶中,第一次看到「非常中國」的符號,為什麼想到要畫這個呢?有甚麼社會、政治或身份上的感受?

李芳︰這 就是我中國之行的「北京 2008」印象!在目前的中國,像這樣「非常中國」的場面處處皆是,這只是我撲捉到的無數的場景之一。尤其對我這個四年沒有回國的人來說,對這樣的場面非 常敏感。這是一個農民工繁重工作中的短暫的休息,點燃一支香煙,靜靜地坐在工地旁的一塊巨大的政治宣傳牌前。宣傳牌上的代表國家威嚴的軍人在鮮豔的國旗前 的高大形象,堅定自豪的狀態與現實中的渺小,謙卑的農民工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樣一個如此平凡的場面,其內涵的豐富性已經涵蓋了目前中國社會現狀的諸多問 題,引發人們去深思。

關於藝術家
李芳,女, 出生於江蘇省邳州市。現作為職業藝術家在巴黎生活, 從事藝術創作。1999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獲碩士研究生學位。後任教於江蘇教育學院美術系講師。2001年赴法國巴黎留學,2003年畢業于巴黎第一大學造型藝術博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