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 FB insta
Texts > 中文

[RETOUR]

丁燕燕, «在有形与无形之间», 2011

在有形与无形之间 --- 李芳的绘画艺术

 

李芳的画看似亲切,然而这种亲切感却弥漫着一丝让人不安的气氛,这种感觉改变了我们对作品的解读方式。

大城市的活力和快节奏总是使李芳深深地着迷。都市生活的转瞬即逝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动性,这些自身的感觉经验就是她美学观念的源头。她这些以自己拍摄的照片为素材的都市主题绘画,又是一份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画面中的运动感无疑是最能反映李芳个人风格的视觉元素。为了捕捉当今大都市不可触知的活力,艺术家采用了一种来自抽象画的色块并置的风格。就像一幅数码图片中像素组合的过程,当一幅几百万像素的图片渐渐显示于屏幕上时,其本身就是一种运动状态。这些绘画作品就是一个个形象形成过程中的精确瞬间的凝固。这些在瞬间捕捉的形象好似在画面中正在解构和蒸发下去。在巴黎,伦敦,北京,上海或威尼斯,这些转瞬即逝的无名路人,充满着现代人的朝气,及对自我实现的追逐,却最终迷失在茫茫人群中。忙碌奔波和冷漠淡然的人群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典型的形象特征。

如果《行人》系列作品中动感的身体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紧张感,那么《游泳池》、《草地》、和《湖水岸边》系列作品给我们的是一些宁静的片刻。放松的身体,安宁,私密的环境,笼罩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如果艺术家试图抽象画面是《行人》系列的主要特征,那么在这三个系列中,艺术家着重于强调形象的体积感。虽然这些画面中散发出协和,宁静的气息但却无法掩盖人物之间那种无法沟通的隔阂感,导致了我们对画面理解的困惑。“孤独”到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病,还是我们每个个体所不可或缺的一种需要?

而《肖像》和《自画像》这个系列的作品,艺术家致力于表达的是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创作素材就来自于她的家人及身边的朋友,画中模特也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意捕捉的。在这里,艺术家感兴趣的并不是如实描绘这些日常生活的场景,而是隐藏在其表面背后的意图和情绪不经意的流露——孩子对冰淇淋、巧克力的贪嘴,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童年;面模所掩盖、模糊了的主人公的身份的不稳定性;感情演变的暗示;反射到观者身上的残酷而又让人尴尬的自我审视等等。与《行人》系列自由又具装饰性的明亮色调相反,这些肖像常常运用的酱油色调让人联想起西方传统油画,画面气氛变得浑厚而庄重起来。孩子活泼、调皮的神情在此环境的烘托下有种近乎神秘的色彩。

 

这种笼罩着画面的不自在感在《自画像》或是三联画《化蝶》中更加明显。艺术家运用美容面膜,一旦变干后即形成僵硬的白色面具,紧绷在脸上,隐藏了所有的自然面部表情,有种画中人灵魂出鞘的感觉。这种在抹去和浮现真实表情之间模棱两可,产生了一种暧昧感。一方面,它泄漏了隐藏在面具后的情绪和人的本能欲望;另一方面,它触及到观者的内心深处,使他们感到窘迫不安。画中人物坚定的目光让人意识到画面的主题并不是那个被画的人,而是观者本身在面对这些处于特殊状态中的人物的反应。看似随意,李芳却把我们这个社会试图用美丽的外表掩盖额人类本性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些肖像带给观众的不是舒适感,而是一种奇怪的同谋感,其中交融着期许的压抑和释放。

 

艺术家这种对画面的解构处理只是为了混淆我们的眼睛,其深层观念在于表达都市人一元化的社会现象。对人物面部的解构给我们暗示了一个全新的观察方式。面对李芳的画,在我们的眼睛还没来得及去解读之前,就已经深深地被其散发出的独特的气息吸引了。如画家所说:“画画是一个提炼精髓的过程,削繁就简,目的在于抓住人物的神。”

李芳的画,既让人感到不安,又美而强烈。围绕着所有的社会经验,她发现了一种永恒的美, 不只存在于瞬间的愉悦中,而且存在有形与无形之间。

翻译 : 杨慧